- · 《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10/30]
- ·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10/30]
- · 《环境与职业医学》编辑[10/30]
- · 环境与职业医学版面费是[10/30]
- · 《环境与职业医学》投稿[10/30]
- · 《环境与职业医学》数据[10/30]
浅谈金融行业人才职业选择建议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展开交流: 1.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大环境; 2.金融职业选择的方向,包括PEVC、咨询、投行等等; 3.头部基金的新募资情况; 4.头部PEVC的人才画像; 5.头部精英
我们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展开交流:
1.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大环境;
2.金融职业选择的方向,包括PEVC、咨询、投行等等;
3.头部基金的新募资情况;
4.头部PEVC的人才画像;
5.头部精英人才的流向以及建议。
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大环境,长期基金发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长期受益于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资管新规,目前进入到了一个成长期基金的发力阶段,成长期基金所占比例较大,创投和并购基金占比相对比较小,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型格局。
如经纬、源码等VC开始做成长期基金,而KKR等一些PE也开始布局成长期基金。
如果想要搭建成长期基金团队,建议用PE阶段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帮助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进行问题诊断,让企业少走一些弯路。
募资持续降温,马太效应明显
募资方面,延续了持续降温的趋势,这与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与投资回报不足、监管政策调整等相关。
募资都流向了头部,马太效应明显,基金管理人对行业、科技、医疗、消费等行业是比较关注的。
金融职业选择PE/VC/咨询/投行等基于上面的大环境分析,我个人不是特别建议太多年轻人涌入金融行业,原因是在于金融行业现在已经是人才泡沫的状态。
人才过多,内卷也会出现,没有太多发展空间,白白浪费了时间成本,即便是好的学历背景,也没法弥补工作履历和经验上的缺失。
我见过一些毕业于清北复交、牛津、剑桥等国内国外名校的伙伴,一开始时没有慎重选择职业,导致两年不到换了2~3份工作,可谓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在金融职业选择时,建议可以选择PE/VC、投资、投行等行业,包括一些投研、IR投后管理的职位。
头部基金新募资情况中国“独二”的这两家基金——高瓴资本和红杉资本:他们的管理规模非常大,且投资轮次是全覆盖的,从早期到成长期到后期到二级市场都会有布局。
很多外资PE在中国很活跃,例如PAG、KKR等;VC基金有IDG、高榕、源码等。
最近头部基金的募资,都是偏向于美元或者是头部基金。
下面是近期募资情况表供于参考:
PE方向的基金:
工作背景主要是外资行、MS、GOLDMAN 等,还有一些刚毕业或以前就在美元或双币基金工作过的,又或者是MBB里做金融模型特别好的人才。
学校背景的话,他们普遍来源于清华经管、北大光华等国内名校,以及MIT、哈佛、斯坦福等金融专业或者MBA的学员。
VC方向的基金:
更多是来自于美元双币基金、战略、战投咨询产品经理,及一些成功的创业者。在VC阶段的话或者是PE阶段,比如一些专项基金,就更偏向于有一些背景的一些phd。
补充一点,职场路上优势是累积的,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学历背景不代表能力优势,所以学历仅是进入行业的最低门槛,而能力的积淀、过往的业绩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壁垒。
PE/VC偏好的人才:
从分析师成长到合伙人过程,每一步都需要稳扎稳打。
从行业大金融模型到对于行业的深刻认知,从Do something到投后管理、募资等众多维度的能力培养。
很多优秀的投资人,看其过往的履历,大部分是工作非常稳健,经历过完美、完整的周期;也正是因为经历过完整周期,才能对于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把握的更加精准一些。
PE阶段会更关注商业模式的理解清晰度,更关注model test,要求特别熟练,特别强的硬性实力;
VC则是更关注于一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不仅要收集有效信息,还要把有效信息整合、判断和验证。
人才的流向及建议人才流动趋势:
头部基金的人才流动较小,部分的头部基金内部会做一些调整,抑或减员,抑或换血,但开放的Headcount是少之又少。
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供大于求,年轻人占比非常大,大环境下,需要向不同领域分流。
所以找到合适的市场位置比找到合适的金融行业位置更重要,同时选择也会更多一些。
接下来讲一下可能流向哪些基金。
除了在头部基金流动之外,有一些新出来的基金也可以供大家去对比。
比如说原来KKR的全球合伙人刘海峰先生创建了德弘资本DCP,华平的黎辉先生创办了大钲资本等。
下图是部分spin off的基金:
文章来源:《环境与职业医学》 网址: http://www.hjyzyyxzz.cn/zonghexinwen/2021/0910/816.html